“求学路”直通“脱贫路”

作者:周仕兴 来源:光明日报
2017-04-24 04:19:59
分享

最近,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2013级学生韦鹏卸下了心头的重担。过去,韦鹏家仅靠母亲在外打零工供他和妹妹上学。现在,韦鹏获得奖助学金及南宁市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学费1.5万元,解了这个家庭的后顾之忧。

这是南宁市推动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结果,也是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脱贫路的一个缩影。

南宁市教育局调研员覃存民介绍,以往各县区在如何识别学生贫困程度方面存在差异,有的学校仍以学生成绩、品行来分配资助名额,灵活度较大,精准率不高。为实现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00%享受资助政策”的目标,2016年3月,南宁市制定了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精准评估认定工作方案》,把贫困户学生的认定摆在首位,将贫困户信息系统与学生学籍信息系统进行比对,通过勘误和增补,建立起“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数据库”。

与此同时,建立资助资金保障新机制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实行15年免费教育,为非寄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生活补贴,实现对贫困学生群体的资助全覆盖。

学生资助工作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。受助资格的审核由班级、学校的“资助对象评议小组”负责,他们通过对照分值量表,对贫困学生进行量化评估,并经过两轮公示,审批时间也由过去的两个月缩短为半个月。

在实施总体工作方案基础上,南宁市各县区的教育精准资助工作因地制宜,“妙招”频出,走出不少“新路子”。武鸣区要求各村镇、各有关部门在收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后,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“家访”,核实情况。马山县为1.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(幼儿)统一发放《资助证》,详细、全面、系统记录学生受助项目、金额、时间等信息,实现信息公开,跟踪管理。隆安县通过设立免费“亲情电话”,开通“鸿雁往来”绿色书信通道等方式,全程掌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,搭建家长与子女沟通的“亲情信息平台”。

如今,学生资助办已成为南宁市大部分学校的常设机构,学生资助工作正式列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任务。

2015年年底,上林县幼儿覃雨彤家被评估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2016年秋季学期,小雨彤得以免除全额保教费。过去,父母总为2500元的保教费发愁,如今父母只管日常生活费,负担大为减轻。

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贫困户刘春玲,丈夫因病早逝,3个孩子都在上学,她又不幸突发急性白血病,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。后来,城区通过各种渠道资助刘春玲近10万元,使其得以渡过难关。

经过一个学期的推进,南宁市教育精准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16年,全市共发放教育资助金额6.5亿多元,受助学生有60多万人。其中,为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学投入资助资金1.3亿多元,惠及贫困户学生13万人次。

教育精准资助为促进贫困户家庭顺利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。邕宁区2016年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806元增加到5874元,其中教育资助的贡献度达44%。

(本报记者 周仕兴)

分享

推荐